Page 358 - 曲靖市扶贫志(1978-2020)
P. 358

(1978—2020)



            户提高养殖条件和技术,实现个体养殖增收。如陆良县农业局根据精准扶贫联系点龙海
            乡皈依村实际情况,通过分析研究,决定成立陆良县勤俭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将皈依

            村4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合作社,以合作社为主体,整合项目资金30万元,扶持
            贫困户发展生猪养殖。4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改造(扩建、新建)10平方米以上猪舍,引
            进种母猪200头,户均4头,实现年新增出栏生猪2000头以上,新增纯收入40万元,户

            均8000元。其中,王绍6户,2017年存栏生猪220头(能繁母猪31头),年出栏420头左
            右,通过项目实施及技术支持后,母猪产仔数、仔猪成活率有较大提高,到2020年,存

            栏生猪652头(能繁母猪60头),出栏1009头,实现养殖收入300万元。







                                       第三节 农副产品加工业





                 一 农村作坊和联合体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曲靖农村经济大发展的序幕。1979年初,地委、行

            署认真贯彻中央、省委指示,在全区广泛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决定在全区农村推
            行联产计酬“五定”(定劳力、定土地、定产量、定分工、定奖惩)生产责任制。随着
            解放思想大讨论逐步深入,以“五定”为主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又发展为包产到组、

            联产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统一经营、联产到劳或到户,包干到户,小段包工、
            定额计酬等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农业生产责任制在曲靖地区得到广泛推广。是年,

            全区社、队两级粮食加工企业共加工粮食7000万千克,其中,规模较大的社办企业4
            个,从业人员80人,加工粮食2900万千克,总产值17.30万元。到1983年,全区有社、队

            两级加工企业117个,加工粮食2.88亿千克。
                 1978—1984年,全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极大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

            原有的白酒、粉丝、豆腐和菜油加工作坊焕发生机,时称农村“四坊”。随着粮豆、淀
            粉、饲料等种类扩大,全区农村相继出现新的加工作坊,但一直沿用习惯的“四坊”称
            谓。此间,全区以农村“两户”(专业户、重点户)为代表的加工作坊、新的经济联

            合体快速发展,到1984年末,“两户”达11.15万户,涌现出一大批勤劳致富的“万元
            户”。宣威县上塘区孔祥福,1983年农副收入过万元,向国家提供万斤商品粮,出售鸡

            蛋1万只,被群众称赞为“孔三万”;陆良马街区金福生,1981—1983年交售给国家肥
            猪176头,收入3.09万元;陆良中枢镇周顺萍,1981—1984年做豆腐兼养猪,收入达1.89

            万元。“万元户”的出现有效激发农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1984年,地委、行署召开全
            区“两户”经验交流会,宣传致富典型,进一步促进“两户”发展。




           23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