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9 - 曲靖市扶贫志(1978-2020)
P. 359
第五章 产业就业扶贫
二 乡镇企业加工
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
提出“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发展方针,同时把社队企业改为
乡镇企业,管辖的范围也由公社、大队扩大到联营、联户及个体户。其间,地委、行署
两次主持召开乡镇以上领导及有关行业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乡镇企业工作会议,并组织
全区部分主管部门领导和乡镇长到省内外参观考察学习,下发《关于积极扶持加快我区
乡镇企业发展的决定》文件。乡镇企业冲破“三就地”(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
售)束缚,全区乡镇企业出现加快发展新局面,形成以采矿、建材、轻纺、化工、造
纸、塑料、食品加工等为主的乡镇新型工业体系,全区近10%的劳动力走上亦工亦农、
亦商亦农、农工农商相结合的道路。
1985年,全区乡镇企业共2.88万个,从业人员18.70万人,营业收入3.57亿元,产值
2.17亿元(不变价)。农副产品加工业主要以食品制造和饲料工业为主,1985年加工大
米9703.70万千克、食用植物油506.60万千克、面粉4324.00万千克,完成产值6294万元,
占总产值13.52亿元的4.66%。至1990年,全区乡镇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以粮食加工为主,
主要产品是粮食制品,此外还有淀粉、酒、饮料加工、榨油和屠宰业务。
1995年9月,为学习和借鉴外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地委、行署组织一批
有党政领导、涉农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曲靖地区赴山东省农业产业化考察团”。通过参
观学习,全市开阔了视野,掀开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热潮,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型、名牌
效应带动型、区域合作优势互补型、招商引资型四种发展形势。其间,宣威市充分发
挥“火腿”名牌效应,1998年就注册42家国有、集体和私营火腿加工企业,先后推出
原腿、精腿和无霉腿,随后又开发出片装、块装、罐装等生、熟系列食品,产品远销北
京、上海、广州等20多个大中城市;马龙县晶龙食品有限公司借助湖南、江苏进出口公
司当时拥有的出口权,搞藠头种植、加工和出口;昆明铁路局润凯责任有限公司到宣威
市投资1.50亿元兴建马铃薯淀粉厂,年消耗马铃薯1.50亿千克,生产精粉2200万千克,
加上其他加工企业的马铃薯原料消耗,缓解农民卖马铃薯难的问题,使宣威市的马铃薯
商品率从过去的10%提高到50%左右,促进马铃薯生产的发展,广大农户从中受益。
2001年,全市乡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02.39亿元,现价总产值168.82亿元,实缴税
金4.57亿元,固定资产原值累计48.82亿元,从业人员累计达43.36万人。加工粮食12.85
亿千克、食用植物油139.40万千克、酒类2650万千克、桑蚕丝53.30万千克、丝织品5.10
万千克,同比2000年分别增9.78%、72.74%、21.92%、-4.14%、-10.53%。
2002年,曲靖市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乡镇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乡镇集体
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拉开序曲。年末,完成乡镇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987户,占全市乡
镇集体企业总数的80.1%。其中,改为股份合作制83户,有限责任公司267户,组建企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