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9 - 曲靖市扶贫志(1978-2020)
P. 439
第六章 教科文扶贫
2020年,全市加大对文化产业项目的协调、指导、运作、推介和引资力度,一批民营企
业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2014年7月,沾益县白水镇引进曲靖市缘鑫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实现白水酸菜
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生产。2015年,沾益县缘鑫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在传统
酸菜制作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深加工,打造高品质、高效益、高附加值的精加工特色农产
品。该合作社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95户,占全村总户数半数以上,固定就业20人,人均
工资3500余元,生产旺季临时用工工期两个月,每天可带动就业人数40~50人,带动贫
困群众增收致富,扶贫效益明显。2016年12月,白水酸菜腌制工艺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
2016年,罗平县在鲁布革布依族苗族乡打造“中国蜜蜂文化第一村”,建设“芭蕉
箐蜜蜂文化园”。该项目分两期建设,第一期由蜜蜂文化博物馆、蜂产品体验区、蜜源
植物展示区、养殖技术培训区和中华蜜蜂规范养殖示范场5个部分组成;第二期由水果
采摘园、特色餐厅、建设休闲娱乐设施、蜜蜂主题度假别墅组成。文化园通过合作社
“认养一窝蜂,甜蜜两家人”的运行平台,搭建起客户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联结,进
一步扶持鲁布革、旧屋基、大水井、蜡山的19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每年每户增收
1060元。
2019年,为培育和发展贫困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产业,曲靖市确定在少数民族地
区设立文化产业示范村。马龙区咨卡村被确定为曲靖市十大文化产业示范村之一。咨卡
村依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火草褂”纺织手工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泡
缸酒酿制手工技艺等民族文化技艺,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特色民俗旅游。咨卡“火
草褂”、泡缸酒逐渐成为当地文化扶贫主打产业,贫困群众编织的“火草褂”每件可卖
4000元,酿制泡缸酒经济收入达20万余元,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织焰》节目专题介绍咨
卡村“火草褂”纺织技艺。同时,咨卡村将地方特色彝族摔跤节“风水跤”、火把节等
节日融合到民俗旅游中,向游客展示民族风情,丰富特色旅游内涵,传承民族文化,有
效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四 文化惠民
(一)文艺会演
1978年以后,全区农村文艺活动逐渐活跃,地、县两级广泛组织以花灯、歌舞为主
的形式多样的农村文艺会演。
20世纪80年代,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地区文
化部门广泛组织开展“送戏下乡”活动。1981年,全区各级剧团、文工团(队)下乡演
出619场,贫困地区农民观众达69万余人次。1984年9月,地区举办大型农民业余文艺
会演。1985年,地区参加云南省农民文艺调演,花灯小戏《捕鼠记》、回族舞蹈《传油
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