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4 - 曲靖市扶贫志(1978-2020)
P. 214
(1978—2020)
三 贫困成因
曲靖是全省贫困人口较多的州市之一,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畅、信息闭塞、产
业发展滞后、收入来源单一,致贫因素复杂多样,既表现在个体生产生活困难上,也
表现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滞后上;既受历史原因、自然地理、个体素质等因素的
影响,又与民族宗教、文化习俗、社会治理等因素相互交织,条件型、素质型贫困叠
加凸现。
(一)自然环境因素
曲靖是云南省农业大市,辖区自然环境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农业生产
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同时也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地形地貌复杂,全市大多为
高原山地,构造侵蚀的高山、中山高原集中分布在会泽县大部分地区,小江断裂带两
侧,地形坡度大于30°,多为减削的岭脊、陡峭的边坡和深陷的峡谷,山体两侧山坡
不稳定,经常发生崩坍、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其他地段多为中山高原,但坡度也
在15°~30°之间,且中北段的红瓦房—卡朗—述迤的大片地区,碳酸盐岩地层广泛出
露,岩溶发育。冬春受大陆季风影响、夏秋受海洋季风影响,干旱、洪涝、冰雪霜冻等
低温冷害以及冰雹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特别是立春过后,正值蚕豆、油菜等农作物的
盛花期,由于受冷空气影响,容易形成晚霜和倒春寒天气,对农作物危害极为严重,
历史上常有“三月霜雪,豆麦干枯”的记载。如:1986年2月中旬,沾益县平均气温已
经13℃,28日受强冷空气影响,气温骤降,3月1—3日,日均温低于-2.7℃,2日最低气
温-5.8℃,1—5日持续结冰5天,小春冻害严重,减产75%以上。全市干季、雨季分明,
5—10月,各县(市、区)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5%以上,持续降雨或突发暴雨常导致
洪涝灾害发生,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
(二)耕地面积狭小
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增多以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
全市耕地面积大幅减少,人多地少现象较为突出。《曲靖农业志》显示,1986年曲靖地
区耕地总面积有606.20万亩,但此后30多年,全市耕地面积总体一直呈现减少趋势,且
年际变化较大,至“十一五”末全市仅有耕地439.2万亩。2015年末常用耕地为411.43万
亩,人均0.68亩,其中高稳产的水田(87.73万亩)和水浇地(70.79万亩)仅占全市总耕
地面积的38.53%。加之贫困山区碳酸盐岩石分布广、面积大,耕地面积少,耕地质量总
体不高,尤其是宣威市、会泽县的一些乌蒙山区和罗平县、富源县的石漠化片区,农民
片面强调粮食自给,部分乡、村毁林开荒现象突出,水土流失严重,不得不背上艰难而
漫长的治理与发展并存的双重负担。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市持续加大土地整治、中
低产田地改良,普及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但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足、土地产出率不高,
一直是制约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山区增收致富的重要原因。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