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5 - 曲靖市扶贫志(1978-2020)
P. 215
第二章 贫困状况与扶贫方略
(三)基础设施薄弱
与城镇相比,全市
农村基础设施长期滞
后。贫困地区大多处于
深山区,投资大、建设
难度大,道路通达通畅
率不高,乡村道路建设
标准较低、质量较差,
常常是晴通雨阻,严重
影响群众出行和与外界
交流。农村电网设备差
且用电成本高,特别是 2015年4月18日,会泽县马路乡大坪村岔河小组牛栏江上过溜的
村民
20世纪80—90年代,全
市农村电力设备大多陈旧落后,变压器老化、能耗高、性能差,导线截面基本偏小,农
村电网电能质量差,电压偏低问题较为严重,加之农村用电时间集中、季节性强,在很
长的一段时间里,农村的平均电价要远远高于城镇。贫困地区大范围岩溶石漠化发育,
地表水渗漏严重,地下水埋藏深,干旱缺水,饮水难问题严重,季节性缺水情况突出,
农村集中式供水比例长期偏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人畜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遇上持
续干旱,有些严重的地方缺水会达半年以上,少数群众要到几千米外的地方取水。此
外,贫困地区的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设施一直十分薄弱,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
建设滞后,抗御自然灾害和开展生产自救的能力较弱。部分贫困山区地质条件较差,住
房建筑材料因陋就简,就地取材,抗震、抗风能力差、管理修缮缺乏,特别是一些少数
民族村落,长期居住于茅草房中。
(四)社会发育程度低
市内集老少边穷于一体的贫困山区,社会分工严重不发达,由于地处高山峡谷地
带,自然村落之间相距遥远,相互联系不紧密,贫困家庭基本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家庭
自然经济状态,产业结构以传统农业为主。部分贫困地区仍沿袭传统粗放的生产生活方
式,生产力结构存在显著的原始性特点,商品意识、市场意识、积累意识、扩大再生产
意识淡薄。有的世代居住在山大谷深、与世隔绝的地方,长期处在封闭状态,“贫而逍
遥”“等靠要”思想严重,“精神贫困”问题较为突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造血功
能”不强。大部分贫困地区教育落后,统计资料显示,2014年全市贫困地区学前三年
毛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低26.04%、
15.62%、24.98%,适龄儿童辍学率偏高,贫困群众受教育程度低,平均受教育年限5.9
年,比全国平均9.28年少3.38年,文盲半文盲占15.23%,缺教育、缺科技、缺文化现象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