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6 - 曲靖市扶贫志(1978-2020)
P. 216

(1978—2020)



              严重,有的甚至听不懂、不会讲普通话。教育的落后直接导致观念守旧和技能缺乏,许
              多人不愿意走出大山背井离乡去闯世界,客观上又因缺乏一定的文化素质和技能,许多
              人不具备走出大山求生存谋取发展的能力,形成不想走、不敢走也不能走出大山谋发展

              的贫困状态。
                   2014年底,全市因缺技术致贫33980户125301人,占贫困人口的24.25%;因缺资金

              致贫24893户94869人,占贫困人口的18.36%;因病致贫21743户71547人,占贫困人口的
              13.85%;因缺劳力致贫15522户49330人,占贫困人口的9.55%;因学致贫8085户34232

              人,占贫困人口的6.63%;因残致贫8729户29971人,占贫困人口的5.8%;因交通条件
              落后致贫7666户26823人,占贫困人口的5.19%;因灾致贫7417户26138人,占贫困人口

              的5.06%;因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致贫6909户24838人,占贫困人口的4.81%;因缺水致
              贫5261户18970人,占贫困人口的3.67%;因缺土地致贫3778户14026人,占贫困人口的
              2.71%;其他占0.12%。65%以上的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多样化,多种因素叠加,通过单一

              手段帮扶难以实现精准帮扶。








                                              第三节 扶贫方略




                   一 体制改革推动扶贫

                   1978—1985年,曲靖地区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减贫思路主要是激发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迅速增加农民收入,从而缓解农村贫困
              问题。

                   1984年9月,地委、行署成立贫困地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地委农村
              工作部,各县也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开始从政府层面推动减贫。

                   1985—1986年,全区开展“增收致富”大讨论,地、县均派出工作组到贫困地区开
              展“访贫问苦”“访贫帮富”“求贤求能”活动,对贫困地区的政治经济状况进行深入

              调查,探索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贫困面貌的措施和路子。


                   二 区域开发式扶贫

                   1986—1993年,针对一些地区发展缓慢,一部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非常困难的情
              况,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地

              委、行署的减贫思路主要是落实国家的各项扶贫优惠政策,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
              设,集中力量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探索改革传统的救济式扶贫,突出开发式扶贫,




             9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