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0 - 曲靖市扶贫志(1978-2020)
P. 220

(1978—2020)










                                              第四节 扶贫机制





                   一  工作机制

                   (一)救济式扶贫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

              《关于加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指示》,曲靖地区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改
              革,实行土地公有、分户经营,逐步放宽对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的限制,农民
              生产积极性大幅提高,收入逐渐增加。

                   1980年,地委对“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
              的“三靠队”实行包产到户。

                   1981年6月,地委决定对全区约30%的分散山区和困难地区,实行包产到户、包交提
              留到户的责任制,并相对稳定几年不变;对处于中间状态的约50%的生产队,普遍推行

              统一经营联产到劳的责任制;对集体经济得到巩固、农民生产生活比较富裕的约20%的
              生产队,实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翌年初,根据中共中央转批的《全国农村工作

              会议纪要》精神,全区组织9800余人的工作队,深入基层,对大队和生产队干部进行培
              训,帮助群众发展生产。
                   1983年初,地委在宜良县进行供销社体制改革试点。此后,各县参照“宜良经验”

              普遍进行改革,扩大经营范围,供销社在农村的服务领域不断扩大。
                   1984年4月,地委宣布土地承包期延长到2000年。同时,制定出台鼓励个体户发展

              的26条具体规定。在继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全区进行政社合一的管理
              体制改革,撤销公社建设,成立区乡行政机构,将生产队改建为农业生产合作社,逐

              步调整粮食作物与二、三产业的结构关系。各级分别建立行政领导目标责任制和部门
              定点挂钩联系责任制,通过财政支农、发动群众、科技示范等多种方式,推动单一的

              农业经济向多层次的综合性经济转变,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持续发展。是年,全区实现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覆盖,粮食总产达到16.63亿千克(比1978年增长35.43%),农
              村经济总收入11.22亿元(比1978年增长11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0元增

              加到277元。
                   1985年,根据党中央和省委部署,全区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全面开展“增百致富”

              活动(“增百致富”后称“增收致富”)。地委抽调13835名干部组成工作队(组),
              到贫困地区开展“访贫问苦”“求贤求能”活动,开展“增收致富”大讨论,对贫困地




             9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