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6 - 曲靖市扶贫志(1978-2020)
P. 266
(1978—2020)
免购合同粮、国库券以及水、电、路建设等11个方面的“治穷致富”优惠政策和措施,
对逐步改变民族地区落后面貌、促进全区各民族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至1989年,
地委、行署两次抽调170余名干部分赴自治县、民族乡和民族村(办)落实各项优惠政
策,各级各部门逐步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持力度,以扶贫攻坚
为重点,改善民族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二 解决温饱问题
1995年以后,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曲靖地区全面实施省《七七扶贫攻坚
计划》,对特困乡和特困村开展重点攻坚,重点解决少数民族群众温饱问题。寻甸回族
彝族自治县的甸沙、联合、六哨、金源、河口5个乡与会泽县新街回族乡、师宗县高良
壮族苗族瑶族乡和龙庆彝族壮族乡、罗平县旧屋基彝族乡4个民族乡于1995年列入省定
扶贫攻坚乡,富源县古敢村等27村(办)于1998年列入市定扶贫攻坚村。通过扶贫攻
坚,绝大部分民族地区实现水、电、路三通,一些地方还安装程控电话,广播电视覆盖
率逐年提高,并建成高稳产农田、烤烟种植基地、干水果基地、牲畜养殖基地、中药材
种植基地,粮食产量和经济收入明显增加。1999年末,全市8个民族乡粮食总产达6550
万千克,人均有粮385千克;经济总收入26094万元,人均纯收入782元。少数民族人口
占30%以上的95个村委会粮食总产达11940万千克,人均有粮478千克;经济总收入37091
万元,人均纯收入936元。全市被列入扶贫攻坚的4个民族乡、20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委会
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至2000年的20年间,全市(地区)共安排中央和省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民族机
动金、散杂居民族工作专项经费以及市级民族地区补助经费1777项4227万元。其中,
1981—1985年,省下达15项60万元,地区下达45项40万元;1986—1990年,省下达80项
400万元,地区下达240项260万元;1991—1995年,省下达65项893万元,地区下达398
项500万元;1996—2000年,省下达134项1074万元,市下达800项1000万元。
三 综合扶贫开发
2000年以后,曲靖市贯彻实施开发式扶贫方略,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向绝对贫困
宣战”行动,以抓好安居工程、易地开发、劳务输出3项工作为重点,资金安排到村、
项目覆盖到组、任务分解到人,组织实施温饱村建设、民族特困乡扶贫、整村推进、科
技扶贫、产业扶贫等工作,推动民族地区整体发展。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调整优化经
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农牧业、能源、旅游等各种资源优势为地方经济优势,发展“一
乡一业、一村一品”民族特色经济。宣威市民族地区“近抓粮、烟、畜,远抓林、果、
杂”,创建各类种植基地和绿色养殖小区;罗平县长底布依族乡、鲁布革布依族苗族乡
充分利用热区资源优势,发展经济林果、冬早蔬菜、龙竹种植加工,并依托九龙瀑布、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