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9 - 曲靖市扶贫志(1978-2020)
P. 129
概 述
8个民族乡、161个民族村委会和1479个民族自然村。
二
曲靖市是云南省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州市之一,是全省脱
贫攻坚的主战场。曲靖市的贫困问题,既有与全国、全省其他州市相似的方面,又具有
较为典型的特征:
普遍性。全市9个县(市、区)中贫困县有5个,非贫困县陆良县也有建档立卡贫
困人口11236户38667人(居全省非贫困县第一位);137个乡(镇、街道)中,有扶贫
任务的乡镇有126个,其中贫困乡50个;1677个村(社区)中,有贫困村1203个。2014
年建档立卡时,全市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2.75万户90.19万名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
16.73%[该数据计算方法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公安系统中农业户籍农村人口数
+纳入建档立卡管理的农转城贫困人口数)×100%,该数据于2018年12月经省扶贫办、
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等部门共同认定],每6个农村人口中就有1个贫困人口。经过数次
动态调整,全市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9493户827316人。
特殊性。全市80%以上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5个贫困县,宣威市、会泽县两个深
度贫困县的贫困人口又占了绝大部分。2014年底,两个深度贫困县共有贫困人口58.58
万人,占全市的64.95%;贫困发生率26.9%,高于全市11.15个百分点;贫困行政村665
个,其中宣威市310个、会泽县355个,占全市的55.28%;贫困乡镇28个,占全市的
56%。这些贫困人口大多属于区域性、综合性、复杂性叠加交织的深度贫困人口,都是
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减贫工作中最大的难点和最难啃的“硬骨头”。
复杂性。致贫原因复杂交织,是导致扶贫开发难度加大的重要原因。总体上看,全
市贫困地区的致贫原因主要有6个方面: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全市大多地区属于高原山
地,地形坡度较大,崩坍、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不断。部分地区碳酸盐岩地层出
露,岩溶发育,石漠化严重。受大陆季风、海洋季风影响,干旱、洪涝、冰雪霜冻等
低温冷害以及冰雹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干季、雨季分明,各县(市、区)5—10月降水
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5%以上,持续降雨或突发暴雨常导致洪涝灾害,严重影响农作物生
长。社会发育程度低。部分少数民族村落与外界长期隔绝,直接由部落宗族社会跨越几
个历史阶段进入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全市其他地区。一些集“老少
边穷”于一体的贫困山区,社会分工严重不发达,长期处于自给半自给的家庭自然经济
状态。部分贫困地区仍沿袭传统粗放的生产生活方式,生产力结构存在显著的原始性特
点,商品意识、市场意识、积累意识、扩大再生产意识淡薄。有的世代居住在山高谷
深、与世隔绝的地方,长期处在封闭状态,“等靠要”思想严重,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
“造血功能”不强。耕地面积狭小。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增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