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0 - 曲靖市扶贫志(1978-2020)
P. 130
(1978—2020)
多以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全市耕地面积大幅减少,人多地少现象较为突出,
“十一五”末全市仅有耕地439.2万亩,2015年末人均耕地0.68亩。加之贫困山区碳酸
盐岩石分布广、面积大,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农民片面强调粮食自给,部分乡村毁林开
荒现象突出,水土流失严重,治理与发展双重矛盾并存现象长期存在。基础设施薄弱。
贫困地区大多处于深山区,投资大、建设难度大,交通、水利、教育、文化、卫生、能
源、产业等基础设施长期落后于城镇,严重影响群众出行、生产发展、观念转变、饮水
安全。文化教育落后。大部分贫困地区教育落后,贫困地区学前三年毛入学率、九年义
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远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适龄儿童辍学率偏高,贫困
群众平均受教育年限仅达5.9年,文盲半文盲占15.23%。教育的落后直接导致观念守旧
和技能缺乏,许多人不愿意走出大山,贫困代际传递现象明显。产业结构单一。贫困山
区大多以粮食生产为主,畜牧业长期保持传统的饲养方式,自给自足,经济效益十分低
下。而就某一贫困户或贫困人口来说,致贫原因通常都不是单一存在,往往是因病、因
残、缺资金、缺技术等多种原因交织并存。
区域性。全市贫困人口分布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主要集中分布于4个片区。国家
乌蒙山片区和石漠化片区交织的连片特困地区:乌蒙山片区包括会泽县、宣威市,石漠
化片区包括罗平县、师宗县和富源县的部分地区。该地区山高谷深,地势陡峻,为典型
的高原山地构造地形。干热河谷槽区:主要分布在小江、牛栏江、北盘江沿岸,为会泽
县、宣威市的部分地区,该地区山高谷深,岩层破碎,干旱少雨,生态环境恶劣,泥石
流、滑坡多发易发;土壤贫瘠,人均占有耕地不足1亩。湿热河谷石山区:主要分布在
南盘江沿岸,为富源县、师宗县、罗平县部分地区,该地区属于典型的岩溶地区,石漠
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劣,虽然降水量充沛,光照条件较好,但由于岩溶发育,岩石节理和
裂隙多,水土流失严重,光、热、水难以充分利用,林衰、水枯、山穷、土瘦是这一地区
的概貌。高寒冷凉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主要分布在海拔2100~2300米以上的山区,全
市大多数贫困地区都有这一类型(占全市贫困面的50%)。这类地区居住极其分散,单村
独户现象普遍存在,行政村面积较大,自然村个数较多,年均气温8℃左右,雨量稀少,
土层发育程度低,多为高山草甸土和红壤,土质瘠薄,农作物大多以马铃薯、荞麦等冷
凉作物为主,属“种一坡收一箩”的低产区,经济效益较低。
三
1978—2020年,曲靖市的扶贫工作历经5个阶段:
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85年)。全区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为核
心,推动农村生产力迅速恢复和发展,不断缓解贫困状况。1985—1986年,全区组织
开展“增收致富”大讨论和“访贫问苦”“访贫帮富”“求贤求能”活动,对贫困地区
4